English

学者匿名评书

1999-07-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栏主持:徐晋如 我有话说

《四海寻珍》,李学勤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295页。

本世纪以来,从事流散海外中国文物搜辑和研究的学者并不鲜见。然而就其成果看,单项器物图录多,罕有兼收各类器物以深入探讨的著作。究其原因,盖受研究者个人学养和客观条件所限。李学勤先生新著《四海寻珍》一书,广收先秦两汉各类文物资料,熔介绍和研究于一炉,图文并茂,在同类书中别开生面。

海外所藏中国文物常常真伪杂呈,辨伪是研究者首当其冲的工作。本书作者系文物鉴定方面的资深专家,目光如炬,心细如发,在“寻真”中有不少惊人发现。凡真品,作者必详述形制花纹,摹释铭文,说明海内外著录研究状况;同时联系相关器物、文献,结合考古学和古文学最新成果,置于学术史的背景进行阐发。故而往往将个别提升到一般,就重要和症结问题提出创造性见解。很明显,作者收辑文物,旨在抉发其深层文化内涵,提升我们以往的认识,从一个不可替代的角度,“补充考古工作的成果”。

全书自始至终贯穿着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追求汇通,在汇通中升华境界。作者熟悉多种外语,谙知文物文献,对学术史了如指掌,加之立意高远,触觉锐敏,故能左右逢源,东成西就。文史哲各方面的读者均能从本书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慰安妇研究》,苏智良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409页。

日本战败投降时,销毁了许多档案资料,加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流逝,当年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现在幸存的已寥寥无几,研究慰安妇问题较研究其他日本侵略战争罪行可能难度更大一些。作者知难而进,花费了大量精力,广泛搜集中外资料著作,并对慰安所遗址和见证人进行调查采访,写成《慰安妇研究》,在国内填补了这一课题研究的空白,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该书文字平易晓畅,穿插许多图片,可读性较高。

在日军慰安妇研究中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比如,要把日本国内的从军慰安妇与受日本侵略国家中被掳掠、欺骗和俘获充当“慰安妇”(包括朝鲜的“女子挺身队”)的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充当慰安妇的时候,她们的身价要比受害国妇女当慰安妇者为高,甚至在战败作垂死挣扎时还自动参加对受害国的战斗,从一定意义上说她们也参与了日本侵略战争,为它效了力。当然,她们作为女性,遭受了性蹂躏,蒙受了战争的许多苦难,在战败时因怕被俘往往被日军杀害,其命运也是可悲的。再如,日本军方和军队将领往往以建立慰安所实施慰安妇制度自诩,宣称采行这一办法,维护了军纪,强奸就绝迹了。然而,建立慰安所是日本军部作出规定的。抓捕中国和其他受害国妇女,强迫充当“慰安妇”,只是为日军提供被强奸轮奸的“专业队伍”,将原先还是分散的、违纪军纪的罪行变成了集团式的、符合军队制度的罪行。这正证明了日本政府对战争犯罪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日)野村浩一著,张学锋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4月版,300页。

作者野村浩一,是日本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知名学者,曾出版多部研究著作。本书则是在作者专业研究之余,对日本学界怎样认识中国的反省。作者检视了近代日本人关于中国的认识,以及这些认识与中日关系有何联系。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末至二战结束的不同时期,几位关注中国问题的不同身份的日本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识,指出这些人物都是在日本效法西方而迅速富强起来的历史背景下,从日本的使命、日本自身的改革及日本的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或则以“日本是东方文明代表”的优越意识而要“帮助中国自立”,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认识基础;或则把中国革命作为日本改革的参照物,和世界革命的理想寄托,形成了日本与中国特殊关系的“亚细亚主义”。作者认为,这些认识虽有不同,但都存在很大的缺陷和误区,与近代日本国家主义膨胀而走上侵略中国道路的历史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作者力求以历史学家的客观、理性态度,反省近代以来日本知识分子对中国认识的思想内涵,揭示了这些中国观与日本人对日本和亚洲关系的认识具有紧密联系,进而反省了这些代表近代日本人“理性头脑”的知识分子的中国观,对中日近代的历史──亦即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所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作者通过历史的反省,希图纠正以往这些认识的欠缺,寻找今天日本人认识中国的新基点。这种深刻的历史反省意识,体现了一位当代日本历史学家的知识良心。

中日两国的相互了解还是太少,这也是造成以往不幸历史的原因之一。该书为我们中国人了解近代日本人怎样认识中国,及其与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具有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一个窗口,也给予中日两国的知识分子如何认识对方以历史的启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